从炸药包下抢救回来的万寿岩, 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保护好万寿岩, 是对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 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万寿岩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从18万年前的刀耕火种,到21世纪的当代文明,这块土地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直在流淌着从古到今的文化血脉…… 如今,它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穿越时空而熠熠生辉的三明文化之光,成为广大民众引以为自豪的城市名片。不少熟知万寿岩遗址的人都感叹她是幸运的遗址,她有着特殊的身世和非同一般的成长经历。 今天,我们来一起解密她的前身今世。 ——胡春燕 摄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本点西北约800米处,距三明市区约30公里。万寿岩遗址因分布于万寿岩山体不同高程的多处洞穴内而得名,是我国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由船帆洞、灵峰洞、龙津洞等遗址组成,年代横跨18.5万年、10万年、5-3万年。 遗址所处的万寿岩是一座石灰岩孤峰,原本她与背后的群山相连,长期的剥蚀使其分离,成了独立于群山之前的突兀山体。关于“万寿岩”名称的由来,其实有着两段历史传说。一说,有神仙挑山填海,经岩前落下两座山岩,其中一座后人以万年不低、永远存在之意称之为万寿岩;二说,有孝子罗有福为母求寿,神鞭赶卧龙山至此,后人更山名为“望寿岩”因“望”与“万”谐音,故称万寿岩。虽是传说,但这也体现了当地百姓的“寿”、“孝”文化由来已久。 据明正德《归化县志》记载,从宋代开始,万寿岩凡景致处多有寺庙,僧庐或梅斋、石寨点缀其间,更有历代文人墨客览胜诗文为其增色添彩,因而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之地。据《永安县志》记载,两宋时期,万寿园归永安管辖。万寿岩以东有气势恢弘的石门,万寿岩以南还建有梅斋书院,据县志记载,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杨时、罗从彦等先贤都曾先后到此讲学诵经,并留下诗文墨宝,流传千古。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大部分都是在北方发现,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几乎为零。三明地处闽西北,和万寿岩一样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很多,但很奇怪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或旧石器时代地点。为此,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组织力量对全省溶洞进行过两次专题调查,三明地区是重点。在两次调查中,文物工作者在万寿岩的溶洞中,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崖刻、碑刻等文物和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但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不一定代表就是发现了古人类遗址,除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与哺乳动物化石伴存的石器或人骨化石等古人类遗存。但那时的万寿岩,因为富含炼钢所需的材料,已经被三钢买断并进行开采,主动考古发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钢对万寿岩山体的长期开采渐渐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冲突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中有五位饱读诗书的离退休教师,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自称“五老叟”,以保护洞内碑刻、寺庙遗存等“文物”为由要求三钢停止开采,先后代表村民家、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为解决矛盾,经三明市政府协调,由三钢出资八万块钱,请文物部门在一个月内对灵峰洞内“寺庙文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看看有没有保护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就不能影响三钢生产、影响经济建设。1999年9月20日开始,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和三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发掘队,戴着安全帽,在炮声中正式对灵峰洞进行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两次溶洞调查都在船帆洞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趁这次机会,考古队也分出力量对船帆洞也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这一发掘为洞穴遗址的保存提供了坚实保障,考古队不仅分别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还在船帆洞内发掘出人工石铺地面等重要的史前遗存。 ——姚亚环 摄 2000年1月1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一直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他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协调、帮助三明钢铁厂尽快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同时,决定由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 时隔不到一个月,1月25日,习近平在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商,做出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为落实好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批示精神,三明市委、市政府和三钢集团立即采取实际行动,至此,万寿岩遗址在炮声隆隆中幸运的保存了下来。 2000年,三明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同年5月,三明市将万寿岩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短短1年内,实现了从市保到省保、国保单位的三级跳。2001年8月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至2005年,万寿岩遗址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人工石制品。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十一五”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十三五”保护大遗址之一;同年,三明市投资近千万元兴建了福建省唯一的旧石器遗址专题博物馆。 2013年初,三明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的具体体现,展开了新一轮的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同年12月,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7年,万寿岩遗址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陈广程 摄 20年来,三明市牢记总书记嘱托,遗址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当地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总体保护规划,并在2017年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同时,三明市依照规划,已陆续完成遗址展示、遗址博物馆建设、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整治等工作,园区周边的植被覆盖率超过75%。此外,还特地将矿产开采的遗址一并保留了下来。 今年以来,以习总书记批示保护万寿岩20周年为新起点,万寿岩遗址所在地三元区以争创万寿岩文旅小镇4A级景区为目标,从4个方面14项重点工作,谋划生成43项目。远古文化广场及远古文化交流中心、古人类起源与仿真远古生物雕塑群、古人类生产生活互动体验园、万寿岩至格氏栲路网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正加快推进中,文旅融合活力不断显现。 ——刘冬春 摄 如今,走进园区,湖光山色,绿草如茵,碧水、青山、溶洞、田园、古文化在这里交融相汇。一个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特色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展示当地历史、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每年前来万寿岩遗址研究学习的参观者都能达到近8万人次,同时还有俄罗斯、韩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的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周雄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