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织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末期乐府古诗《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吟诵七夕的诗篇。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主题,抒发出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以及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南朝梁·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来映水,织女欲攀舟。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窗针楼。”这首七夕诗,是南朝诗人庾肩吾外出公差,奉使江州时,在旅程的船上过七夕佳节,将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思家心境一同写入诗中。此诗描摹夜景,写来如画,借典言事,生动隽永,极富意趣。 唐代权德舆《七夕》里描绘了人们七夕晚上守夜乞愿的场景。“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家人竞相兴奋地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这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爱情故事的敬意,亦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读来颇为怡心。 唐代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古代七夕节风俗。因织女星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少女们便在七夕节,于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即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称为“乞巧”。唐代林杰《乞巧》诗,描写的便是古人过七夕节的一个场景。 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七夕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不由想起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有感而作此诗。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写来却情真意切,字字句句含情,写出了一种普遍的游子佳节思亲情感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词曰:“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通篇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读来令人感慨不已,是咏七夕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有关七夕诗词中最著名的当数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立意高远,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演绎、融汇为一个唯美浪漫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忠贞不渝,即使终年天各一方又何妨。尤其是最后两句,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爱情观,使全词升华至新的思想高度,是七夕情诗中的千古绝唱。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代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这首关于七夕的诗,是诗人于七夕之夜,乘着一艘用木兰树做船桨的画船,在誉为“藕花之乡”的微山湖上泛舟,于是触景生情,提笔而作。此诗既描写了微山湖如画的风景,又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颇有情致。 七夕承载了千年的人文古韵,寄托着人们对世俗幸福追求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千百年来,吟咏七夕的诗词佳作为这个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增添了浪漫的色彩。(钟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