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元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网络中国节 > 
【网络中国节•中秋】古代月饼
2021-09-18 15:10:00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芳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团圆饼等,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食俗,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先民们祭月拜月时的一种礼仪糕点,与自然崇拜有颇深的关联,世代相传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传,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饮酒。当杨贵妃开始品尝胡饼时,突然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她抬头看着悬挂于天空的圆月,恰似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二字。玄宗皇帝当即下旨:以后,一律将胡饼改称月饼。《洛中记闻》也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享用。可以说,月饼是一款从宫廷中走出来的美食。

由于圆圆的月饼香甜可口,宋代以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当时皇家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过都城临安的月饼,这种食物“四时皆有”,并不是中秋节才吃的东西,制作方法系蒸煮而成。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月饼是“炊蒸而熟”的。

在明代,月饼成了中秋节必食之品,并被赋予合家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会》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沈榜的《宛署杂记》在记述明朝万历年间北京风俗时亦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月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装饰图案,印在月饼上。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清代月饼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花样包罗了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从馅料来说,甜的有豆沙、莲蓉、枣泥、凤梨、椰仁等;咸的有火腿、五仁、蛋黄等。月饼模子也是精美异常,大多为月桂、蟾蜍、玉兔、寿星、月宫之类。《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尽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讲过一种酥皮月饼的做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袁景澜《咏月饼》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秋节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饼的情形。

随着时代的演变,如今新款月饼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各种保健养生月饼、无糖月饼纷纷登场,刷新味蕾体验。但万变不离其宗,中秋赏圆月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钟芳)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三元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三元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三元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三元新闻
    [更多]基层快讯
    [更多]三明新闻
    • 主管单位: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 地址:三元区政府大楼宣传部
    • 热线:0598-8393106 投稿邮箱:syxww8393106@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闽ICP备18015346号 编号:35120210045
    • 全国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网址:http://www.1237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