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木葱茏的层层山林,到碧波荡漾的清澈河水;从推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放眼三元全域,绿意婆娑、水光潋滟,抬头可望见“天空蓝”,四顾可远眺“生态绿”。 青山绿水新三元(池永定 摄)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百姓心中的答卷。近年来,三元区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立足好山好水好空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生态成为民生福祉,绿色成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绿色底蕴渐浓 迎着夏日微风,三元区台江大桥至205国道连接线道路旁,黄花风铃木、无患子、黄山栾树等绿植在阳光和雨水的滋养下繁盛生长,枝头青绿点缀着原本荒芜的土地。 今年3月,市、区两级230多名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在这里种下3600多株树苗,打造一片“林长林”,作为城区周边森林景观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2022年,三元区首创“林长邀你来种树”义务植树公益活动,为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可复制模式。自2022年以来,共植树造林3.6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7.63%。 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漫步环绕城区的山间步道细细观察可以发现,一抹抹成片相连的“绿”,其实是色彩斑斓的。 瓜果醉人(何 燕 摄) 这些色彩从何而来?得益于城区周山和道路沿线森林景观提升项目。 2022年,三元区开始实施森林景观提升五年规划,计划在城区周山、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沿线打造万亩景观林,通过种植观赏性的彩化花化乡土阔叶树种,在普通山林间“镶嵌”彩色森林。目前,已营造森林景观带4867亩,为周边山林增添了亮丽风景。 春日,满树繁花的福建山樱花和先花后叶的黄花风铃木;秋冬,漫山红遍的山乌桕和满树金黄的无患子……纵观全区绿化建设,通过不同花期、花色、叶色、形态的树种搭配组合,形成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异龄复层林分,让市民眼中的景观从过去的四季常绿转变为如今的春夏有花、秋冬有彩。 绿色底蕴渐浓,如何守好这幅以绿为底的发展版图?三元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把绿色本底夯得更实、绿色家底守得更牢—— 在东牙溪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域投入资金2875万元,推广安装蒸汽煮笋设备近600户、绿色低碳电烤制笋设备72套,有效减少笋水直排和水源地林木砍伐; 建立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实现“一树一档”动态化管理,其中,147株落实到管护人,218株落实到村民小组或村民委员会; 作为福建省Ⅰ级森林火险区,充分发挥专业森林消防队、护林消防队和村级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3种队伍的专群结合森林消防体系作用,实现连续37年无森林火灾; 最美岩前花海秀(何 燕 摄) …… 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个个亮眼数据,蕴含着爱绿护绿的决心,奏响了逐绿前行的乐章。 水域碧波长流 碧水潺潺润三元。从麒麟山俯瞰,蜿蜒流淌的沙溪河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城区中央,灵动而秀美。 三元市区绿道 (邓 青 摄) “河水变清了,河岸环境也更加干净舒适!”每逢日落时分,家住徐碧街道的市民林女士便约着三五好友到附近的沙溪河畔锻炼。如今的沙溪河,两岸风景如画,已然成为众多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底蕴,河湖长制,功不可没。 在三元区,区委书记和区长共同承担着区总河长的重任,由7位副区长分别担任主要流域河长,下属各级河湖长、河道专管员共122人。2023年以来,累计巡河超4.4万次,发现并解决问题400余个。 实施溪源溪、丁舍溪2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东牙溪、大源溪等7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2条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16个污水提质增效项目、66处老旧小区内部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完成集镇污水管网建设5公里,推进12个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在“河河有人看、段段有人管”的治水合力之下,三元区河湖治理的步伐持续加快。 其中,岩前镇渔塘溪小流域2024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成为了全区首个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项目。 良好的河湖环境并非一蹴而就。为切实加强河湖管理,三元区将河长制系统、水旱灾害防御系统、水政系统进行整合,创新打造了“三网合一”的智慧水利平台,让治水变为“智水”。 在三元区智慧水利中心,专屏接入的141个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辖区河段数字化、可视化管理,为后方工作人员和一线管护队员建起了信息互通的桥梁。 “依托智慧化平台,我们能对全区的河道、水库等水域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形成涵盖河道、水利工程、水质等信息的河湖管理‘水利一张图’。”三元区智慧水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能全天候监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进行预警。 三元区第一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苏昌纪 摄) 让“美丽河湖”催生出“美丽价值”,是三元区构建纵横贯通的绿色生态水网的生动实践。2023年以来,三元区市级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辖区主要流域水质、各小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三元区国(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66座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合格率保持100%。 幸福指数攀升 一片晴空,天朗气清。今年1-7月,三元区PM2.5和PM10浓度双双下降,全省排名位次大幅上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0天。 蓝天底色更纯净,四周空气更清新,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健康福祉。 三明是老工业基地,三元区是传统工业密集的城区,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三元区下足了功夫。 建设中的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先后印发实施《三元区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市区(三元区)空气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任务部署,明确责任与整改时限。同时,积极引入无人机气体探测等科技手段辅助,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将科学监管、高效处置作为打好空气质量战役的核心,形成全区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合力。 过去一年,全区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46次,检查查处撒漏、未密闭、乱倾倒等违法行为119件,及时制止焚烧树叶、枯草、垃圾等行为94起,推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4家……在不断健全的协同监管机制下,三元区各职能部门依托城乡社区网格体系,将空气质量管控工作持续铺展细化、落到实处,在双向奔赴中结出“生态果实”。 一天天的努力,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曾经的“奢侈品”变为“日常品”,居民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幸福感原地升级的动力,不仅来源于持续向好的空气质量,还体现在不断优化的人居环境。 不久前,白沙街道群二社区周边迎来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革:混乱的空间布局经科学规划变得井然有序;稀疏单调的绿化植被替代为茂盛多样的景观绿化;困扰许久的道路积水和内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一个“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公园”悄然诞生。 项目建有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构建源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原本问题频频的老旧小区周边环境,摇身一变成为1780平方米的生态乐园,实现海绵景观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多方共赢。 一座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城区映入眼帘,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这里展开新颜。眼下,三元区上下正奋力实现城市发展“高颜值”和百姓生活“高品质”协同并进,将生态动力输送到全区各个领域。 (记者:梁梦婷、刘子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