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记者 骆志雄 “为什么我们三明的笋干会有奶香味?口感为什么比其他地方的好?如何保持笋的原汁原味?如何改变传统的加工模式?如何做长笋的产业链?没事时,我就爱琢磨。这么多的为什么,一直激励我去探究。”不久前,三明市农旺笋业有限公司理事长邓顺材说到他的发明事业,侃侃而谈,充满激情。 老邓把自己称作老竹农,他所说的小发明小创造,其实不小。去年底,邓顺材一下子捧回了3个竹笋加工方面的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工艺发明,是目前全国笋加工行业笋类唯一的工艺发明专利。 一项没有注册的专利 几年前一直从事笋制品营销和生产的邓顺材发现,国内的休闲零食市场,还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品种少且单一,渗透率尚未到达饱和状态。能不能将笋产品开发出零食,提高竹农的经济收入,提高笋的利用率,做长产业链? 说干就干,他立即招聘了几个年轻人,组成一个开发小组,一起研究笋脯的制作。他的目标就是,提高笋的附加值,让消费者省去加工的环节,容易携带。很快,他的系列小包装即食产品笋脯,受到了欢迎。 笋脯产品在当时的歌厅,和瓜子、水果一样,是一种标配。“特别是充满乡愁的酒糟味笋脯,供不应求。我先后开发了原味、五香等多个系列品种,最远销到上海,在城隍庙市场一度卖疯了。”邓顺材说。 但好景不长,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笋脯产品,很快被人仿冒,技术被人克隆。那些仿冒笋脯制作的厂家,规模小、配料差、成本底。刚刚起步的笋脯市场,一下子冒出很多相似的产品来。 “我们真材实料,成本高,争不过他们。后来,我逐渐停止了生产。10年笋脯研发和生产,回头想想,很不容易,也不甘心。”邓顺材说,“竹笋的即食产品还是很有市场,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还是要重新升级生产。” “我想颠覆传统制作工艺” 邓顺材新的发明,依然与笋有关。能不能打破传统,不用水、不用木柴制作笋干?邓顺材开始了思考。 他专程到福建农林大学,向专家请教,邀请专家一同探索革新技术。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他总是不气馁。 有一天,在车间里,不知是谁将一片待加工的竹笋放到烤炉旁,烤笋散发出竹笋清香气。邓顺材拿起烤笋,尝了一口,发觉竹笋的涩味已被除去,口感清脆,还带有奶香,比起传统工艺做的笋干,烤笋更加可口。 邓顺材喜出望外,连忙组织人员进一步研究。经过一系列实验比对,经过烘烤的竹笋保留了原有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比起传统工艺的更有营养价值,且大大提高了竹笋利用率,减轻了环保压力。 数据表明,采用传统工艺,50公斤生笋只能制作2.5公斤笋干,运用烘烤技术却能增产到4公斤。 重要的是,过去制作每吨笋干会排放出不少的废水,用烘烤技术省去高温蒸煮、压榨等环节,只需将新鲜竹笋放入烘烤炉烘烤即可,不用木柴,没有废水排放。 传统工艺花工大,农户每天要劳作大约10个小时,累得精疲力竭,无力再做其他事,制出的笋干还要面临滞销风险。 邓顺材团队研制出制作新技术后,以保护价收购农民手里的竹笋,保证他们当年的收入。竹笋经过分型、整型直接放入烘烤机烘烤,传统烤制需要48小时,而新型烘烤仅需24个小时即可完成。既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也大大节约加工时间,制作流程减少,产品品质、卫生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了3年半的完善和论证,2019年11月16日,邓顺材的 “一种生烤笋及其制作工艺” 获得了工艺发明专利。与此同时,他的“一种用于生烤鲜笋的烤笋系统”和“一种用于生烤鲜笋的烤笋装置”,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做长科技制笋链 在笋茶研发上,邓顺材还是走专家路线。他请了不少行家,请他们出谋划策,请他们品尝笋茶。“一年多来,反馈回来的意见不少,我一回回进行修改。专家们表示,现在的人运动少,笋茶可以帮助胃消化,增加胃动力,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有一位专家品尝后表示,他将冲泡后的笋茶作为凉拌的小菜。这让我今后的宣传方案又有了一个亮点。”邓顺材说,“我对发展固体饮料很有信心。我估算了一下,如果笋茶做成功,1公斤笋茶可以卖到四五百元,是传统笋干的8倍。相信我的发明一定会成功!”邓顺材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憧憬。 |